清明祭祀說齊人
春節剛過,轉眼又是清明。黃庭堅寫過一首詩,題曰《清明》,詩云: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詩的大意是說:清明時節到了,桃花李花都已爭妍開放,好像含笑一般。惟是田野裏的荒塚,卻充滿愁苦現象。這時雷聲一動,石破天驚,那些冬天潛伏的龍蛇完全出來了。那及時的春雨充沛,郊外平原的草木自然顯現柔嫩的色彩。我想起了古時有一個齊人,在墳前求乞那祭餘的酒食,回到家裏還要向妻妾認威風;又有一位晉國的志士,寧願燒死在綿山,不貪公侯的富貴。兩者相比,一賢一愚,事隔千年,自有公論。
詩中說的“齊人”,故事見諸《孟子 · 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窮,並不是恥辱,富亦不足驕,然而打腫了面龐充肥佬,那就確實不足取。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這句話是說,小人一窮便無所不為了。像齊人者,正是小人窮。
對於“齊人”這種行為,《孟子》的結論是:“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