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圈外人語
(櫻花樹下)人間地獄
(物物記)惜物至盡與可啦思刻
(導演媽媽試寫室)筆尖的想像
(課餘拾筆)被風吻過的旅人
(板樟堂忘情書)AI寫稿是個問題
(賭城內外)成本壓力依然存在
(此情可待)苦難善耶穌
(筆雯集)清明祭祀說齊人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此情可待)苦難善耶穌

水 月

苦難善耶穌

    三月八日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教徒告訴我近年以來“拜苦路”縮短了。

    據澳門文化遺產網所載,這一項“歷史悠久,可上溯至一七○九年,極具地方特色的宗教盛事已列入澳門非遺名錄”。作為苦難耶穌九日敬禮的重頭活動,扛着十字架出遊的耶穌聖像,臉色蒼白、瘦骨嶙峋,神情……我不大想用“悲苦”二字來形容,但這個聖像的神情確然悲苦。

    不是基督徒的我,有時也會看看《聖經》故事。耶穌基督作為救世主,以凡人肉身受十字架刑替世人贖罪,然後死而復生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但耶穌的事跡是真是假,他是人、是神,還是上帝的兒子,對於讀故事的人來說,自然沒有必要考究。不過前陣子看了一個在網上重播的BBC紀錄片,主題是關於耶穌與佛教的淵源,倒是十分能引起我看故事的興致。紀錄片以俄羅斯探險家尼古拉 · 諾託維奇於一八九四年發行的著作《主耶穌不為人知的人生》為依據,提及耶穌可能曾在印度學佛十八年。這本書的英文版《The unknown life of Jesus Christ》在亞馬遜網依然有售。

    尼古拉在十九世紀曾在西藏遊學,聲稱發現了一些佛教手稿,上面記載着在公元一世紀,有一位名叫Issa的神聖之子在以色列一個貧苦家庭出生。這個孩子十四至廿九歲在印度學佛,然後返回以色列。由此他推論Issa就是耶穌。雖然這難以證實,但據聞耶穌這十八年的人生在《聖經》中少有提及。

    我傾向相信耶穌是人,從小聰慧過人、學識豐富,後來成為政治運動的領頭人。古時政教合一,他倡導的主義受民眾接受,造成對統治者的威脅,因此被抓、被判極刑。

    歷史可以是改編的故事,故事也可能反映歷史。至於真相,地球人暫時沒本事回到過去尋找。

    水    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