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演藝設施
“臨時︰澳門劇場文件展二○二四”中有一段關於場地政策的訪談,當中有城市規劃專家提及演藝設施分佈的情況。他提到現在所有演出場地集中在澳門文化中心這一城市級設施去,而澳門卻十分缺乏社區中的演藝場地。展覽上月底閉幕,但十二月一日由澳門藝穗會主辦的“短劇匯演二○二四”馬上便呈現出欠缺社區展演設施的問題。
這個從一九九七年首辦的全民性戲劇活動,幾乎不設參加門檻,從八、九十歲的銀髮族到小學生,從臨時埋班的業餘組織,到資深劇團都可以參與,在澳門戲劇從業餘過渡至職業化的九十年代末,擔當着重要角色與平台。有了職業戲劇,業餘戲劇活動表面上不及過往般活潑,但沒有人會否認作為一種工餘、課餘的愛好,戲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業餘時間參與戲劇表演、創作的人也實在不少,只是在製作成本日益增加,資助政策傾向專業演藝的情況下,非職業化的戲劇活動已是困難重重。這些都是可以“睇餸食飯”克服過去,演出場地才是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以最近兩年的“短劇匯演”為例,主辦單位借用了跟文化中心只是半街之隔的中學禮堂,礙於各種客觀條件,匯演只能給五、六個劇組在裡面互相觀摩,不可對外開放。當然這樣對本來就人手不足的主辦單位來說,省掉不少宣傳、接待觀眾的工作,而且沒有觀眾,也減低一些初踏舞台者的心理壓力。然而,同時凸顯了這個原本全民性質的戲劇活動,日益內部化,減少了它的傳播力。
試想想,如果社區中能有一些為全民開放的,非職業戲劇愛好者容易借用,一般居民易於接觸的藝文展覽及演出場地,藝穗會也許不會作此選擇。要知道,表演藝術的專職業化,業餘戲劇活動是最重要的根基,當小學生到銀髮族都將戲劇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愛好,“演藝之都”的根基才是穩固的。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