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培訓育才
我上初中三年級,正是七四屆畢業之際,將按政策赴農場、進工廠或上技校。這時傳出一個消息:校紅衛兵團的女團長,被選中到大學外語培訓班學法語。有老師讚歎:她將來會當外交官,真幸運!這位學長姓李,不僅家庭出身好,個人表現也出類拔萃。“文革”開始後誕生和發展的紅衛兵,是被官方認可取代共青團的群眾團體,她這團長等於全校職務最高的學生幹部。我也很羨慕,因此記憶裡有了“外語培訓班”的名目。
彼時我尚不知道,那次已是外語培訓班第三年招生。之前,隨着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來訪,外交上出現新的局面,而外語人才相對缺乏。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作出指示,提出採取多種形式加快培養外語人才。因為年紀愈小,學習外語成效愈大,所以要在大學外文系從基層推薦的工農兵中招生之外,直接挑選中學畢業生參加外語培訓。隨即,上海承擔了這項任務。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上海市有關部門擬定“關於從七二屆畢業生中選拔培訓外語人員的具體意見”,獲得批准後經過面試、筆試、體檢等程式,於十一月從各中學應屆畢業生裡選取六百人,分別進入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係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合併)和上海外國語學院的外語培訓班學習。
三所大學的外語培訓班各招二百人,語種和班數略有不同,復旦有英、法、俄、德和日語,上外除這五個語種,還有西班牙、阿拉伯語。相同的是,所有的培訓班都不設在校園,復旦和上師大的各在郊區崇明縣、奉賢縣的五七幹校,而上外的五七幹校遠在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各個班都在農村半天學習、半天勞動,間中還學工學軍。照理,學習外語既不是全日制,又不在校園裡,效果及進度肯定打折扣,但中學畢業生直接培訓外語已屬特殊,只有採用這樣的辦學方式,才符合又紅又專而不遭指摘。
外語培訓班學制四年,連續三年招生,學員約計一千八百人,最後一屆結業時,已是高考恢復步入正軌的一九七八年。可是,人們提及的往往是“文革”前後的老三屆、新三屆,還有其間的工農兵學員,上海這個獨特的群體卻鮮為人知。
十一月初那個周末,復旦大學外語培訓班七三級學員彙聚市政協禮堂,舉行入學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全年級學員二百人中,除了人在外地外國不克前往者,到場的學員和師長上百人。有位劉姓老同事曾在外文系工作,當過其中一個英語班的指導員,與學員相會自有一番久別重逢的感慨。當年完成學業後,學員們分赴各處,有些從事外事外貿業務,有些考上大學甚至研究生繼續深造,也有些到中學從事外語教育,還有些在商海拼搏成為企業家。
那麼,有無入仕做官的呢?這位老同事不無自豪地說:有啊!雖然不像上師大的外語培訓班有學員成長為國家領導人,復旦這個年級學員中,也有當上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大學副校長和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的呢!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