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范翁的些許遺憾
有位名叫范煙橋的近世作家,已經故去半個多世紀,在八月二十二日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那天,獲有關單位在蘇州博物館舉行紀念座談會,主題是富有特點的“養氣持志 ·
雋語風生”。
據消息所載,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務副主席蒞臨向范煙橋表示敬仰和懷念,在講話中稱道他深耕文學、戲曲、影視、報業、出版、園林、書畫、音樂、評彈、燈謎、文博和美食等,每個領域都卓有建樹。這一評價,可謂全面和中肯。我留意到,在會上致辭的除了當地有關部門領導,還有從上海赴會的新民晚報社社長,因而覺得這個場合似應有另一報社的代表。
在文化史上,范煙橋是罕見的多面手,稱得上奇才。他於一八九四年生在江蘇吳縣同里,學名鏞,字味韶,筆名若干,惟以取自南宋詞人姜夔的“回首煙波十四橋”之號見稱於世,一九六七年在蘇州家中病歿。他就讀中學時,與顧頡剛、葉聖陶、吳湖帆、蔣吟秋、鄭逸梅、江紅蕉等人同學,奠定對於文史、書畫的興趣。輟學返家後,他博覽居所藏書,且以鄉賢前輩陳去病、柳亞子組織的南社為榜樣,發起成立同南社並編印社刊。數年後,他也加入南社,開始創作彈詞和小說,向上海的報刊投稿均獲發表,從此與眾多文學期刊和報紙副刊關係密切。
說到報業,范煙橋當然不只是撰文投稿的作者。十二三歲時,他和同學合辦小報《元旦》,易名《惜影》,再改《同言》,後改《吳江報》,八開四版,從油印到鉛印,雙周刊到周刊,歷時達五年;繼辦《新吳江》,日出一大張,但為時不久。他還一度為無錫、濟南的報紙編副刊。此後,他專注寫作,出版有長篇小說和隨筆文集,文名日顯。
一九三七年淞滬抗戰結束後,嚴寶禮和原鐵路局同事、報界友人在上海租界籌備,翌年一月下旬創刊宣導抗日的《文匯報》。范煙橋雖比經理嚴寶禮年長六歲,卻是他的外甥。因着這層關係,他進入該報任經理秘書,協助舅父處理日常事務。該報後在日偽高壓下被迫停刊,他到松江中學、大夏大學從事教務;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於抗戰勝利聲中復刊,他重回舊巢,編輯《文匯畫刊》兼顧報館總務,一九四六年返回蘇州仍為之編輯《國貨展望》專刊。
新中國成立後,范煙橋出任蘇州市文聯副主席、文化局長,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後又任蘇州市委副主委,公務繁忙。但一度停刊的《文匯報》於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復刊當天,“筆會”副刊登出他的散文《蘇州的橋》。這固然反映他在文壇的資歷和地位,卻也說明他與該報的淵源和關係。
像報社、出版社這樣的文化機構,文人雲集,佳話相傳。其間,每個過往者的經歷和事蹟,可能都是值得傳承的故事,成為拼接完整歷史不可或缺的碎片。當范翁作為已故多年的作者,受到至少小兩輩的新民晚報社領導表達崇敬之時,我不禁為他生前曾經供職的報社感到些許遺憾。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