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的北京
回到北京後,住所堆積了兩個多月的灰塵惹得我鼻子發癢。不等打掃衛生,我就急匆匆在網上訂購了下個月的“精神糧票”: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之約”交響樂團音樂會的門票。
北京對我胃口的精神糧食眾多,疫情過後,海外的劇團、樂團乃至策展的團隊,都重新光臨這座城市——數量之多,每月一新。這一盛象對於文藝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過年了!
五年前,初臨帝都的時候,我也是還沒等自己安頓下來,就興致勃勃地翻找出手機備忘錄裏的攻略,裏面寫了好些在北京必做的事情,其中有一項就是到天橋藝術中心、世紀劇院、國家大劇院看演出……這些劇院的名字,我當時都不熟悉,但卻成為日後餵養“嗷嗷待哺”的我的心靈食堂。
一九年的秋天,我毫不留情地把錢花在各類演出上,印象最深的是改編自小說家司湯達的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記得那晚我坐在世紀劇院的座椅上,眼睛望向舞台,聽着“rock and roll”風格的法語曲目久久不能忘懷。
雖說中學時也有戲劇課,但都是中規中矩的“小孩過家家”式的表演,我哪裏見過如此新穎的劇場呀——什麼搖滾音樂和足以震撼眼球的燈效,是不可能出現在校園裏的,搖滾就像一種自由的象徵。
嘗到了甜頭後的我,隔三差五就往劇院跑。如果想換換口味,便到海淀文慧園路那邊的電影資料館去,那裏每日都有數場中外的電影放映,不論是上世紀的黑白老片,還是時興的劇情片都一應俱全。偶爾資料館還會邀請導演到現場作客,與幕前的觀眾交流,每次我都感慨自己來北京“撿到寶”了。
一晃就到了今朝,我可能惋惜疫情封禁偷走了我的歲月,於是又在北京“續費”了三年的研究生。但其實我知道,即便旁人多“恨”這裏的風沙、堵塞的交通以及昂貴的物價,我仍舊是不願離開這座城市的。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