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7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地方風味)旋吃旋做
(散策人間)廚房以外
(二弦)小人物與大時代
(斷章寫義)從成長本質看青少年閱讀
(聲色點擊)一生只擇一事——戲
(杏林外史)金門“番薯王”亡故之謎
(古今亂炖)江南無錫賞杜鵑
(宇宙園丁)孤島與花園
(筆雯集)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5月12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從成長本質看青少年閱讀

鏏 而

從成長本質看青少年閱讀

    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只希望孩子懂得在困惑時,從閱讀中找到知識、得到能量,或者什麼理由都沒有,只是為了快樂!

    【摘自:〈十三至十八歲不閱讀,青少年如何“轉大人”〉,林妙玲,《遠見》,二○○七年八月一日】

    在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的今天,學童閱讀素養成為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閱讀的功能很多,而本文談論的是其中一個功能——成長。閱讀主要影響的是心理成長,包括:認知能力、情感及社交能力、價值觀和信仰等。

    談到閱讀,各界一直爭論“讀什麼最好”,然後開出長長的經典書單。能夠成為經典,素質自然有保證,然而,經典未必能切合個人興趣和真實生活需求。正規教育已經為孩子提供了很多經典範本,回到課外閱讀,還是繼續灌輸這種絕對優秀的價值,能不窒息嗎?

    課外閱讀不同於上課,“讀什麼最好”的選擇權應留給孩子。從引起閱讀動機的角度,首先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人人興趣皆不同,有的孩子喜歡言情小說,有的孩子喜歡科學著作;再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例如青春期的孩子會面對兩性、交友、外形、升學、就業、夢想等問題,對相關題材的作品便會有現實需求。“經典”雖好,但不要一談到閱讀,就給他們一張“經典”書單。想像一下,一個廿一世紀的少年,如何透過《紅樓夢》去解讀愛情;如何透過《百年孤獨》去感受生活?當他們只能像填鴨那樣張大嘴巴,硬生生被餵食自己無法消化的補品,所謂的閱讀興趣又從何談起?

    “孩子成長”,不一定要成為文學家、科學家和偉人。成長的本質很簡單,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和媽媽,我希望孩子能夠透過閱讀,首先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