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的另一面
凡事看兩面,大家都這樣說。可說歸說,實際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譬如,博物館中的銅鏡,擺向觀眾的全是紋面,人們往往看不到鏡面。至少,我逛過的數十家博物館無不如此。
二〇一九年暑假,山西青銅博物館開業不久,我去參觀時,看見有個展櫃,密密麻麻排列着數十方銅鏡,呈現的也都是背面。銅鏡多為圓形,少量鑄有銘文,鏡鈕似半粒葡萄,紋飾常勾勒動植物形態,間或有些麟鳳龜龍祥雲圖案。這些紋飾司空見慣,我實在好奇古物的鏡面與玻璃鏡子有何差別?真如傳言般光可鑑人?問詢博物館為何不擺出銅鏡鏡面,答曰“千面一律”,沒甚好看。
導賞員見我執拗,索性叫來同事,一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先生解畫。老先生帶我進入一個小庫房,貨架上堆滿許多缺胳膊少腿的青銅器,其中好幾層放置逾百方銅鏡。他遞上手套、口罩讓我戴好,說“自己慢慢看”,便又一頭扎進工作枱,旁若無人地擺弄起青銅物件。
我拿起銅鏡,自顧自端詳起來。或是氧化緣故,鏡面大多模糊,照不清臉龐,一些甚至長着銅綠。少量銅鏡光亮如新,反射效果與玻璃鏡子無異。也有幾方素面圓鏡,簡潔素淨、質樸拙雅,可當雙面鏡用,兩面都可照人。
的的確確,我看過後,銅鏡鏡面真個“千鏡一面、千面一律”。反倒是紋飾清新可人,所鑄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人物、神話故事,富有生活氣息。然而今人不似古人,也非文物工作者,絕少機會見識銅鏡正面的“一律”。雖然自可想像鏡面情況,可說不定也有人好奇,想看看鏡面的廬山真面目。這可怎麼辦?
銅鏡古物,曾經正過古人身上的衣冠,當下亦能鏡鑑今人做事的心態。
雲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