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善建人脈重外交
談到解放納粹集中營時目睹的駭人現象,基辛格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未見過人們淪落到如此程度,看起來幾乎不像人,都是骷髏。”不過,事後基辛格對他的戰時服役情況相對沉默,甚少再提。
二戰結束後,他返回美國,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並於一九五九年成為哈佛大學政治學系的終身教授。基辛格憑藉他的第二本書《核武器與外交政策》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並以核武及外交政策專家身份,贏得國際聲譽。當時他在書中批評了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威脅要以大規模報復,來阻嚇蘇聯攻擊的政策,他認為應該採取靈活反應,“一場有限度的戰術性核子戰是可以贏的”。
他在哈佛任教時,為不同的美國機構、智庫擔任外交政策或安全顧問;參與洛克菲勒及尼克松的總統競選工作。在上世紀五十及六十年代,先後兼任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三位總統的顧問,一九六九年才棄教從政,全職當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
為基辛格作傳記的費格森表示,基氏在美國權力排名中迅速冒升,許是時勢造英雄,但也歸功於他的人脈網絡建設能力:基辛格一開始就投入大量精力來建立一個橫向延伸到華盛頓特區以外的關係網,當中包括媒體、外國政府,甚至娛樂界。
基辛格最著名而為世人所熟悉的,是他的務實外交政策。他拒絕接受美國在外交事務上採道德主義取態,主張基於對權力平衡的清醒認知,採更加務實的原則;他願意在“承認蘇聯是競爭對手,對方也是超級大國”的基礎上,尋求與莫斯科合作。這一政策後來被稱為“緩和政策”,確實減少了國際間的緊張氣氛。
(基辛格傳奇 · 七)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