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可通神
話說宋代有個張延賞,職司度支,相當今天的會計主任。當時發生一件冤獄,與張延賞有關。司馬光召集官員,限令在十天內查明真相。翌日,在司馬光的案頭上有一個小帖子,寫着:“錢三萬貫,乞不查此獄。”司馬光怒,更促吏盡早追究。第三天,小帖又來,寫着:“五萬貫。”司馬光更怒,限令即速查處了結。第四天,帖子又來,寫着:“錢十萬貫。”這時司馬光開始考慮,暫停追究,他的左右問其故,司馬光說:“錢至十萬,通神矣!無不可為之事,吾怕及禍,不得不止”。
故事說明,錢可以封住人家的口,此所謂“揞口費”。《易經 · 損》,卦之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這是說減損澤中的土,以增益山,所以山高澤低。君子應當效法這種精神,對自己的忿怒,應當自我懲戒,對自己的貪慾,必須自行扼殺,以減損人慾,增加天理。關於“君子以懲忿窒欲”這句話,《釋文》引鄭、劉之說,謂“窒”作“懫”,止也。
查《廣韻》入聲,質韻有“懫”字,解作“止也”。又《玉篇》心部:“懫,止也、塞也、滿也。”
上述說張延賞的故事,司馬光謂“錢至十萬,通神矣,無不可為之事”。這說明用錢可以懫住人家的口,“懫”字音“質”。
時下百物騰貴,工資有限,慳得就慳,一日兩餐,隨便吃些東西,懫飽個肚就算。在這裏“懫”字作“塡塞”解。又如:“昨晚飯聚,幾枝公開了一瓶三星白蘭地,飲剩一大半,搵個樽枳懫實佢,留待下次再飲。”懫,不但是解作封蔽,也解作塡塞。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