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和救生衣
上海著名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時長約三小時左右。期間,整一棟大樓兼有劇院、謀殺現場與墓地的功能。觀眾追隨演員的腳步,為捕捉他們的表演而四處奔跑。整場戲最後以主角們在黑暗和閃光中的舞蹈,和麥可白的死刑做結局。站在角落中觀看,我很難不被眼前瑰麗且癲狂的畫面所感染。對於“沉浸式”這個近年來越發流行的頭銜,就此生出了由衷的敬意。
在我看來,烏鎮就是一個“沉浸式”的歷史古鎮。
有衣着古樸的更夫在青石板街巷上巡邏打更:他一手挑銅鑼,一手拿鑼棍,口中念念有詞,腳下平平穩穩。其身後,一長串遊客嘻嘻哈哈高舉手機攝影,再爭先恐後地把視頻上傳至抖音、快手或別的什麼平台。
有專門出租漢服的商舖開在古鎮外,生意興隆。寒冷的秋夜,男男女女們於古橋和新橋上擺造型、拍照片,一張張小臉在雪白的人造皮毛裡凍得發紅,手上偶爾還要拎一把不遮雨也不擋風的紙傘。三更半夜行過時,乍一看去,不免要被嚇一大跳。
連垃圾桶也變得“古色古香”:深色的瘦長木桶,頂端鋪了一小塊假草皮,綠油油一片。正常的垃圾桶會破壞遊人的“沉浸”感,然而隨手丟棄的垃圾更是大煞風景。以自然之色將垃圾桶喬裝打扮的折衷方案由此出爐。
不過,破綻仍然存在。
烏鎮不忍辜負水鄉的盛名,河道中小木船處處可見。除運行李的船裝有發動機外,其餘負責載遊客的,一定會配有一名徒手搖船的船夫。他們多是中年男人,除體力勞動外,還時不時要應對船客的各式問題,臉上表情通常木訥而略帶疲憊。每一位船夫身上,都穿了一件亮眼的橘黃色救生衣。在綠水白牆間,這橘黃色對“古意”的破壞力,不亞於一個沒有任何遮攔的垃圾桶。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