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紅樓夢》與“廢人”賈寶玉
《紅樓夢》前八十回指向的是毀滅,所有俗世的美好最終都要成爲被哀悼的對象,而主角最終要回到天上去,仍舊當他們的神仙。如果確實如此,那麼暗藏在《紅樓夢》中的,並非一種線性時間觀。在《鐘鼓樓》的末尾,劉心武則肯定了線性時間的觀念。線性時間觀念是一個社會進入現代性階段的標誌之一,在文學上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紅樓夢》具有文學上的現代性,卻不一定具有社會學上的現代性。前八十回所指向的悲劇結局,與劉心武所憧憬的社會轉變,並不一致。如果僅從小說創作本身出發,站在文學角度上看,我們無法解釋爲什麼劉心武如此鍾愛與其作品氣質迥異的《紅樓夢》。
《紅樓夢》的特別之處,恰恰是以最逼真的描寫,逼出“實”後面的“虛”,勸人不要沉迷於“不朽”。若以劉心武的研究方向而論,則將《紅樓夢》附會於歷史,將其落到實處,雖然能夠滿足求真存史之志,卻不一定符合《紅樓夢》的小說氣質。《紅樓夢》一再表達的,恰是人生之不圓滿,美好之不堅牢,這種狀况是“無朝代可考”的。
如果放在現實社會中,賈寶玉乃一廢人,只知享樂,遇事無法保護自己心愛之人物,甚至無法讓愛己之林黛玉、惜己之花襲人安心一日。而王熙鳳機關算盡,依然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妙玉高潔自守,卻終究淪落風塵……這些人物都是可憐可嘆的,使人不禁感慨古來人生均是南柯一夢,“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任誰都無法改變。然而,如果放在小說中,則賈寶玉之“無能”,就有一種勘破紅塵、超越歷史的象徵意義在。讀《紅樓夢》,若太落了“實”處,過於拘泥“史實”,並試圖以“史實”推演八十回後之情節,恐怕有失之片面之虞。
《紅樓夢》更多是一“夢”,是以虛寫實,在“夢”中探尋“真理”,恰如水中撈月,不能以常理常情揆度之。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