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與分享
疫情期間,公民責任就是打疫苗、減少群體聚會。在家庭方面,夫妻之間、兒女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扶持;在大自然世界,我們的承擔是減少浪費地球資源、支持環境綠化、把垃圾分類……
家父馬萬祺教我的是大擔當,在此舉幾個例子: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五日,家父家母結婚,時值抗日戰爭,正處於艱苦嚴峻的年代,他們將計劃作婚宴的五萬大洋,捐獻給曲江市兒童教養院,救濟難童,撫養失去父母的孩子。婚禮改為酒會,既不失禮,也盡點綿力。翌年又將大豐銀號春茗讌金捐獻做善事,報上登聲明:“惟念時值非常,民生多難。吾輩一席之歡,或減災黎片刻之苦,用是不忖冒昧,將筵讌款項雙毫五千元分繳本澳慈善機關,充作善款。雖杯水不救車薪,而涸轍無需江水。”以上兩例都道出非常時期,對社會要盡一分力,而且家父認為“分享”遠遠大於“一席之歡”,現今年輕一代喜把婚禮變成表演派對一樣,極盡奢華,此風氣不能助長。
家父也有冒着生命危險擔當的例子,在抗戰與解放初期,家父經常親自押送軍需物資和醫療用品。他告訴我他當時拿左輪手槍,有一次在火車站附近差點被炸,一九五二年在“關閘事件”中,家父為了澳門的安定,作為保人來回澳門與內地十七次,最後澳葡政府和中國終於達成和平協議。這些都是在我出世以前的事。我記得一九六六年“一二 · 三事件”,整個澳門都很亂,很不安全,家父也挺身而出在中間斡旋,也教懂我大是大非之前要正氣面對。
擔當需要勇氣和自信,這些需要家長的鼓勵、引導和培養。孩子從小明確人生不同階段的責任,向他們解釋有權利就有責任的道理,自由是有代價的,而付出與收穫往往平等。只有明白這些,人生又是另一格局。
(二之二)
馬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