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樂見韓國)虎虎的韓國人
(荆棘與綺夢)芭比的覺醒
(潤物無聲)擔當與分享
(四方聽音)無耆不有
(橘園種玉)消暑綠豆湯
(板樟堂忘情書)外形內觀 繁簡之間
(雜談)青年人才
(此情可待)日防夜防科技難防
(筆雯集)擦槍走火執剪致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8月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板樟堂忘情書)外形內觀 繁簡之間

陸奧雷

外形內觀    繁簡之間

    郭富城在澳門的演唱會中說愛上書法,希望將來能搞書畫展。想起早前朋友說“大家都情願搞藝術,就是不愛寫作”後,另一朋友秒回了一句:“作家才是最有型的!”到底要怎樣理解文學和可視藝術之間的關係呢?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印證人通過觀看,能把可視的東西轉變成讓人有遐想的文字。而文字進入腦海,那想像又可以重新轉化為藝術作品,根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作用。剛開幕的多維體驗藝術空間Artelli,首展“外形內觀    繁簡之間”就做了一次文學與藝術之間的友好轉譯示範。作為藝文薈澳二○二三平行展之一,藝術家王波帶來了“一本書”、“一格”及“信物”三套作品,把本身就是由思想變實物的書本、書寫和繪畫,再度轉化為新的藝術品。示範把有形變內觀,把內觀變創造的過程。文學和藝術有沒有先後高低?我認為沒有。“一格”系列裡面,甚至有不少作品就直接是詩作展示,藝術家和策展人這樣的安排,似乎就在說明點甚麼了。

    說藝術比較好“搞”,我覺得就是給觀眾“進入”作品的時間和門檻沒那麼高吧。快節奏的短視頻世代,人們留給作品的時間,有時就只剩下那麼一眼。那一眼,就是一幅畫、一本書的封面,再多也只是一句詩、一段話。藝術品可一眼觀之,自然比分章逐段來看的文學作品要爽快、更易打卡分享,哪怕走馬看花後人們說“看完只得一聲笑,感覺像是藝術家的自娛自樂”。

    無論文學還是藝術,真的需要觀者的投入才能產生某種能量,“講不講得通”,需要思想的沉澱。作品易解讀當然好,但有些經過藝術家、策展人或評論人把內涵點出來,再看自會眼前一亮。而最好,當然是作品能與觀眾的人生體驗連結,自行產生種種可能,甚至激發出新的創造了。

    陸奧雷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