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情味
人是情感的動物,飲食又會掀動情感。太注重人工智能代替人手,必定會令人忘記手藝的重要。沒錯,我們可透過極為細緻而多變的程式,令機器炒出軟硬、鹹淡、爽腍、各種味道和質感的炒飯,但當一個人由出世開始吃機器炒出來的飯,你難以教育他手藝是何物。正如你拿着罐頭粟米,告訴小孩子粒粒皆辛苦,遠不及你帶他到農田裡,在艷陽下看着農夫把農作物收割。
當新人類沒吃過人手炒得香噴噴的熱飯,他們需要有高超的想像力,才可聯想到鑊氣是從何而來。若新一代忘記了,由他們設計出來的機器會一起退步,那將會是人類廚藝的倒退。
【摘自:〈叫 ChatGPT 幫手炒飯〉,呂嘉俊味字慢,CUP媒體,二○二三年四月十九日】
AI熱潮之下,ChatGPT、Midjourney成為人人趨之若鶩的工具,大家都在搶着應用新科技,然後開始評估、討論甚麼工種會被取代、消失,卻鮮有人探討這些崗位消失以後會帶來的影響。我相信,人情味的缺失會是其中一個要點。
誠然,只要你下達準確指令,ChatGPT可以在三數分鐘內為你準備好一份演講稿。“自動炒麵機”也可隨時候命,在接到指令的一刻,馬上製作出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炒麵;配合那個按照軌道運行的機械人,準確地將成品送到你面前……但ChatGPT準備的講稿,卻不能為你因應現場情況,適度增加能扣緊觀眾情緒的內容。炒麵機製作的成品更好、機械人的送餐再準確,欠了侍應與你的互動、問好,整個用膳氣氛已大大不同。也就是說,越是重視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工種或崗位,其實越經得起時間和科技的考驗。
科技發展固然能改善人的生活,但一些事物縱使能被科技完全取代,我相信,它們依然有留下來的價值和意義。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