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採野菜
已是暮春時節,也是野菜爭先上場的時候。剛來澳門的那段時間,孻姨曾帶上我去西灣的山坡採過野菜。
澳門的野菜並不多,這是因為田野不多之故。我們在野外採摘到的野菜包括龍葵、馬齒莧、瓜子菜、潺菜(學名落藤)、野葛菜和辣椒葉。現在看來,品種也不算少。現在這些野菜都有了專門的產品種植作市售,早已脫離了野菜的行列,只有龍葵除外。
龍葵是學名,在南海鄉下多稱之為青天葵,性極寒涼;中藥有一味青天葵,我不能肯定與龍葵是否同一種屬,但同樣是用於治大熱症的。龍葵是有毒的,集中在其漿果部分,份量較多的話,足以致命。不過,清明前後的龍葵只是開出小小的白花,並未結果,所以仍可以採食。這時候去採摘龍葵,可以連葉帶花一把捋下來,用水沖淨後,用薑片起鑊、灒水,水滾後放入龍葵葉焯水,至葉片變軟方可食用。薑片性熱,可減緩龍葵葉的寒性,亦可辟除草青味。
龍葵至今未見有人工種植產品售賣,在野外亦越來越少見其蹤影,這並不可惜,畢竟它並不宜於作日常食用推廣。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內的各種濕毒同樣伺機而動,採一把春天的龍葵嫩葉嫩芽入饌,宜口宜人。過了春天時節,絕大部分野菜其實已不宜入口,一如春天名物香椿,過了清明,嫩芽也就變得硬身、據說連清香的木芽味也變成一股臭青味。
很多藥食同源的食物,其實是很講求時令與產地,物候不同了,性味也就不一樣,小至一棵菜,也是一樣道理。我們現在常說很多食物味道改變了、不好吃了,殊不知那是因為我們追求反季節食物之過。大自然中每一種蔬食,自有其生長規律;但人類硬是要求它反常態生長,然後又埋怨它變得不好味了,孰之過?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