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遊蹤)古逕溪清滌塵心
(荆棘與綺夢)日常“遲到”
(潤物無聲)信
(四方聽音)下課了
(橘園種玉)清明時節採野菜
(板樟堂忘情書)搞清楚狀況
(賭場內外)確定性
(此情可待)春去遲
(筆雯集)書中自有顏如玉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15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遊蹤)古逕溪清滌塵心

周 荐

古逕溪清滌塵心

    復活節假期,朋友們或出國,或到京、滬、港、台等處遊玩,妻來北京師範大學與我會齊,同遊長南逕古道。鳳凰山茂林修竹,植被甚好,長南逕古道就掩映在山坡上的灌木叢中。據說早時古逕有三條,是彼時連接廣州和澳門的官道,其中的中線叫長南逕古道。它南北貫穿鳳凰山,全長約三十公里,現修繕開通約五公里,起於如今的唐家灣鎮官塘社區,終點是前山東坑村,是上柵、官塘等村民當年往來前山、澳門的要道。古道開通年代不詳;也許山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古道於清雍正三年重修,官塘村佘非凡率村人修路留下摩崖石刻“雍正三年孟秋穀旦佘非凡重修長南逕”十六字,古道才算有了正式的文字記錄,也讓古道成為了研究清代香山與澳門間交通發展史的有文字可考的重要實物資料。初登古道,腳下是水泥鋪就的小路,路邊是蓊郁的古木,一路曲徑通幽,時聞淙淙流水,清風徐來,鳥語花香,彷彿三百年間的詩情畫意瞬刻悉數飄來眼底,令人為這條靜謐而富生機、散發着無限魅力的古道所陶醉,人的靈魂好像也被洗滌一新。過了五溪亭,開始踏上保存完整的古石級。石級由人工開鑿的條石和自然塊石鋪就,因形就勢、靈活多變,結構穩固、構圖美觀,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更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古逕之美,不僅在於自然野趣,還在於一步一景,處處人文景觀。長南三孔橋,原名沙沙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橋長十五米,呈東西走向,橋面寬一米三五,橋墩高兩米四。橋中設船型橋墩兩個,迎水端為三角形,利於將水分流,說明當時上游下來的水流對橋體的衝擊力是很大的。整個橋體工藝精湛,結構緊湊,橋面平整,是珠海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而具特色的古橋。另有一牽牛坑橋,或因後世溪水改道,只餘一方刻寫着橋名的石頭靜靜地矗立路旁。更有不少名人故居星羅棋佈般散落於古道兩側、溪水上下游,如美術家古元故居,作家兼詩人蘇曼殊故居、孫文夫人盧慕貞故居,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故居。這裡還是香山鮑氏祖山地。來儀亭畔有一傾圮的古墓,漫漶的碑文記載,此為嘉慶二十五年二月鮑氏後人為其十六世祖考世南鮑公重修之墓,可見鮑氏一族很早就在此地繁衍發展。香山鮑氏是人才輩出的望族,鋼琴家鮑蕙蕎(乒壇名將莊則棟之結髮妻)即出自這個家族。

    長南逕古道宛如四季常青的蒼翠樹木,又像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斗轉星移,芳顏永駐。一個鐘後,我們終於從草木蔥鬱、泉淙溪清的長南逕古道走出。再從樹叢縫隙回望過去,蜿蜒曲折的古道由山腳迤邐而上,彷彿直插雲深處。那一瞬間,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位位先賢,他們從古道上走下雲端,走進人間,最終又走入歷史,融入到眼前突現的一片巍峨的寺院——普陀寺中。我們在寺前請一炷香,到觀世音菩薩前許下願心,祈願:香山三百秋福澤永在,中華千萬年國泰民安。

    周    荐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