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遲到”
K是我認識的人裡從沒遲到過的,時間觀念超強,即使只是朋友間飯局,也從不遲到,大多數時候是第一個到的人。準時是他的人生秩序,但遲到才是我人生秩序的一部分,於是我甚至有點討厭與他同行做某事,比如因為順路要坐他的順風車去游泳館、與他一起約了其他朋友等等,反正只要是與他同行,我就總像是要趕飛機似的,關鍵時刻,得跑起來。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與Y同行。Y是我們口中的“例遲”,不管我多晚到,他一定會更晚到,這真的是一種天賦了。像我這種懶散習慣了的人,遲到是常有的事。或許有人說“為什麼你趕飛機、趕火車不遲到?還不是因為你不重視我?”我覺得,我們與大部分友人之間大概並不想建立像“趕飛機”那樣緊張且充滿壓力的日常關係。每次準時的人當然厲害,但有時亦可體驗下彈性的關係,或者也應當有信心建立彈性的關係。在某個範疇內,我們要相信,彼此的關係是經得起互相等待的。
當然,對於等待者而言,如果超出忍耐的界線,也有個對應的方法,可以生氣甚至絕交,又或在等待感到不適的時間點改變計劃去做新的安排,而非委屈自己在原地無期等待,並為此痛苦。
對於遲到者而言,與等待的人隨之而來的關係走向,是遲到者所要經受的挑戰。遲到有點逆行的感覺,準時是社會共識與常見期待,當違反這個期待與規則,其實就要處理個人選擇與社會選擇的矛盾與衝突,要面對外界的批評。並非評判二者對錯,想說的是人際關係裡,對方是不可控的,但我們始終要對這段關係帶給自己的影響負責。
如果是真的朋友,應真實地表達感覺、共同面對困難的時刻。這個困難的時刻,就是那種與幻想有偏差的時刻。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