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發於背”的大人物
“疽發於背”,實際上就是長了背瘡(背部癰瘡)。背瘡算是一種有名的皮膚病,在古代是可以要人命的。
這種疾病,一般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個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深部感染,說白了,就是一種加強版的毛囊炎。而引起發病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出在飲食方面,病人常吃一些刺激性、油膩、肥膩的食物;又可出在皮膚修復能力減弱方面,如常見於糖尿病人身上。第三種原因是局部的個人衛生沒有搞好。而第四種原因跟情志有關,壓抑、惶恐、煩悶等負面情緒不能排遣,也可以導致免疫力下降,罹患此病。
為何這種病灶多生於背部呢?主要是毛囊旺盛,同時分泌的油脂較多,極易造成背部毛囊堵塞,從而形成細菌感染的溫床,因此常可引起背瘡。
人的背部被細菌感染後,後背的皮膚就會逐漸隆起,繼而越變越大,從剛開始的一點,最後會發展為半個背部都會累及,時間一長,瘡的表面還會有角質化的現象。
與此同時,瘡的內部由於細菌的持續感染,就會出現很多膿液,輕輕一碰就會擦破,痛不欲生。如果得了背瘡,有錢人家穿個絲綢之類的衣服還能減少衣物與傷口的摩擦,減少疼痛,而普通老百姓就別無他法,衣物粗糙而硬,只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傷和感染。
那麼,為什麼背瘡會造成死亡呢?主要是因為背瘡雖小,但因為細菌會逐漸地從背部表層侵入血液循環,一旦如此,那就會引起菌血症乃至敗血症,最後是感染性休克,病人難逃一死。
古代雖然沒有抗生素,但如果割破癰瘡,吸出膿液,病人也許還有康復的機會。兩千多年前的名將吳起就是這樣親自優待士卒的,而漢文帝寵臣鄧通更將此法發揚光大,令其主子感動不已,他們的方法原始但有效,的確起到一定功效。無他,用嘴吮吸而已。(三之三)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