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與上海
一百多年前,浩浩蕩蕩的五四運動激蕩着華夏大地,一股紅色巨流在上海湧動,一批知識分子、左翼文化人士、國際友人在這裡聚集。各種思想、觀念、主義在此交鋒,令新文化運動在上海發酵、發展並壯大。
新文化運動指以陳獨秀為首的一批知識分子發起的思想啟蒙運動,旨在使廣大民眾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提起新文化運動,不得不說到北京,有人說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具體來說在北大。也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發源地在上海,是陳獨秀在滬主辦了《新青年》雜誌,宣傳科學和民主,推翻封建主義。筆者非歷史學家,試從文學的視角去探尋新文化運動在上海的足跡。
上海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稱“大碼頭”。交通四通八達,黃浦江可通五大洲,蘇州河通達三江四海,它一頭連着世界,一頭連着廣袤的內地。若從商業、貿易的角度看上海與新文化運動,無疑是片面的,所以要從它具備傳播新文化、新思潮的平台看。上海擁有先進的新聞出版業、印刷業,這裡信息量大,傳播快捷,影響中外,具有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五四運動後,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錢玄同等知識分子抵達上海,看中的無非就是傳播平台的作用,二者一結合,使得上海的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給滬上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帶動了全國主要城市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當初,上海僅有《新青年》、《新潮流》等幾家宣傳新文化運動的雜誌,不到三年時間,全國擁有四百多種反映新文化運動的刊物,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對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是巨大的。
誠然,新文化運動旨在反帝、反封建統治,但從文學的視角來剖析,新文化運動反舊文學,也反文言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一時間,自由、平等、博愛等新思潮泛起,為絕大多數年輕人所樂意接受,也為新文學提供了思想基礎。說起反文言文,不得不提及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魯迅認為白話文更加妥當、貼切。文言文顯得生澀、難懂,需要大力推動白話文。魯迅身體力行,他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作品均採用白話文,取材源於病態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
今天上海南昌路一百弄二號,曾經是陳獨秀主辦《新青年》雜誌的所在地,那斑駁的烏木大門、典雅的紅漆窗檐,二層石庫門建築依然聳立在此,似乎向人們述說着昨天的故事。一個世紀過去了,在新文化運動百年之後,人們漫步上海,從文化的視角探尋新文化運動的足跡,會帶給我們什麼啟迪呢?
亦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