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小學生作文
寒假期間,推薦唸小學三年級的九歲女兒閱讀一本《民國小學生作文》的書。一天晚上臨睡前,她饒有興味地挑着閱讀了其中一些篇什。第二天早上,她主動向我提出一個問題:“寫這些作文的小學生,後來有多少人成為作家了?”
女兒的這個問題,相當犀利,含有質疑“小學生寫好作文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意思。有點猝不及防,令我暫態語塞。
我粗略翻過這本書,每篇作文後邊括弧裡都註了作者的姓名,沒有看到熟悉的名字,大致可以肯定沒有一位日後成為著名作家的。照直說,我擔心可能影響女兒閱讀此書的興趣;默不作答,我也不願意浪費這個“課子”的機會。於是跟她講了如下一番道理:寫好作文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日後成為作家。閱讀好的作文,可以學到的東西有很多,並不限於寫作方法。寫作文的過程,包括觀察事物、搜集資料、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和經驗,經過分析比較,獨立思考,醞釀感情,提煉出想法,最後用合乎邏輯、有文采力量的語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等環節。這是一個綜合的練習過程,可以學到的東西是很多的。閱讀好的作文,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陶冶和娛樂。汲取其中的營養成分,包括知識、思想、感情、詞采,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美好、完善;同時為自己學到新知識、得到新認識、提升新境界,感到愉悅,健康身心。
我當然清楚,九歲女兒有一定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對我的“說教”不會照單全收;但我願意相信,我對她說的話還不至於如風過耳,說了總比不說強——我曾經多次看到她在向妹妹或弟弟轉述我對她的“說教”,一本正經的神情,令人忍俊不禁。
(二之一)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