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生活場景)離開它的四小時
(老陳尋味天下)廣飲廣食台山仔
(山谷小島通信舍)靈魂是一張語言地圖
(四方聽音)自由爵士先鋒
(衆藝館)“技術很高”
(時光迴輪)本地文學
(胭脂齋)歲月無聲
(賭城單身女子周記)罐頭的集體回憶
(筆雯集)量詞說馬 弓影話蛇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2月21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1月2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技術很高”

踱 迢

“技術很高”

    《耶穌 · 孔子 · 約翰連儂》之後,浪風劇社接下本地原創音樂劇的棒,官狄龍既作曲又編導的《火柴人》、《梁祝》等,一演就幾個版本。其中《梁祝》從小劇場演到大劇院,還試過與交響樂團合作,出版樂譜。一些曾參與其中的青少年,繼續在劇場上摸石過河,部分當年的參與者也有在三次的《北緯二十二度咖啡店》分別出現。

    二○○○年過後,澳門文化中心上演了好些音樂劇,也舉辦過跨越多年的駐場音樂劇培訓、創作計劃,《我的非常老竇》、《我要高八度》等有過不少好評。澳門音樂劇製作水平在場地、資源、引進專才的條件下顯著提高,一些劇場愛好者受到影響,還曾經組織過演音樂劇的團體。其中現時在香港發展不俗的鄭君熾,即為代表人物。然而正如陳柏添在文章中提及“……其中學問很多,技術很高,要有創意要能突破更是難上加難”,當本地音樂劇製作脫離了較優越的官方資源,以及香港資深音樂劇創作人後,便只能偶然出現。例如小城實驗劇團《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能在外地巡演多年只屬特例。每年澳門團體舉辦的音樂劇,還是以兒童劇居多,也許是另一個可探討的課題。

    “技術很高”所涵蓋的,其實是整個行業的成熟度問題。有時也並不一定關乎有多少資源或場場套現,表演者、編、導的整體技藝其實還是關鍵所在。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台灣劇團演出,有趣是在北京,台灣綠光劇團帶着音樂劇《領帶與高跟鞋》參加“96中國戲劇交流暨學術研討會”,也是我首次現場觀賞音樂劇。印象中舞台很小,主要演員五六個,平凡到毫無新意的辦公室場景,樂池中只有一個鋼琴,沒記錯的話是作曲家陳揚。沒有太多華麗的舞台效果,只有扎實編導演與音樂,一洗當時我對“百老匯式音樂劇”的刻板印象。

    (“北緯二十二度”及其他 · 三)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