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雜說
我已經多年沒有用扇子了,想不到扇子竟然飛上太空了。本報七月二十六日新聞〈太空舞起“絲綢扇”〉:成功發射的問天實驗艙配置了兩把巨大的絲綢扇,面積超過二百平方米,厚度只有○點七毫米,薄如蟬翼的絲綢扇在太空中舞動。
這可不是太空艙宇航員搧風納涼的扇子,這是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翼。這兩把“絲綢扇”科技含量極高,我這個科盲只能遙想而不能近觀!既如此,就寫寫我們手上的扇子吧!
扇藝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含量高且雅,扇子在古代曾經是身份的象徵,從古至今文人雅士熱衷於說扇子寫扇子,扇子作為刺繡雕刻精美手工藝品歷來受人愛戴,扇子作為書法繪畫的載體尊貴不凡。有趣的是扇子還是中國舞台藝術的萬能道具,奧妙無窮……小小扇子文化含量博大精深,各種媒體雅說扇子多多,我就俗說幾句吧。
由於冷氣和電風扇的普及,扇子作為驅暑納涼的工具似乎逐漸被淘汰。今年酷熱,我在澳門街頭僅有兩次看到老先生輕搖扇子。現代年輕人使用的扇子已經“變種”,有時會看到美少女從拎包裏拿出一個袖珍電風扇,對臉吹風。太空舞動的兩把大扇子是產電的,美少女手上的小電扇則是耗電的,天差地別。女士手上的檀香扇也許不是驅趕暑熱的,她對着鼻子輕輕搖,可能是用檀香味驅趕異味。
我從來很少用扇子搧風,小時候夏天太陽落山後,在打穀場上乘涼,手上拿把大蒲扇,不是搖風,而是用來驅趕蚊子的。大蒲扇還有一個用途,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海普通人家的住屋開始緊縮,一間小廚房多家合用,拆除廚房大灶,家家改用小小的煤球風爐。早晨煤球風爐生火,先點燃劈柴,燃燒的劈柴再點燃煤球,此時就用大蒲扇搧風助燃,小弄堂裏家家“煽風點火”。
雖然生活中已經少用扇子,但是言語中常有與扇子有關的詞語。例如剛才說的“煽風點火”,文革開初紅衛兵鼓動人們作亂,稱之為“煽革命之風,點造反之火”。那個年代社會上有點什麼風吹草動,上面要尋根究底,就會傳令把背後“搖鵝毛扇的人”揪出來,意即找出事件的策劃人或指揮者。那時常有人吵架,旁邊更有人挑撥離間,挑撥行為俗稱為“搧小扇子”。“煽風點火”、“搖鵝毛扇的人”、“搧小扇子”等詞語都是既俗又貶。
扇子歸根結底還是雅致的。我與扇子有緣,多年前文化局曾分期邀請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多位製扇工藝美術師訪澳,在盧家大屋表演扇藝,我與他們交往多,也讓我見識到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精深,直至如今,那些美麗扇子還在我心靈的太空中飛舞。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