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兒童文學所建立的精神家園
一年最後一日,小孩向上天許下的心願,是希望碧雅翠絲還活着。“如果她還活着,就會寫出更多更好看的故事了……”碧雅翠絲 · 波特是《小兔彼得》的作者,離世迄今七十八個年頭。她筆下的小兔彼得,是作者給一位生病孩子畫的故事,後來出版成繪本,並用版稅買下湖區農舍,在作者生前與好友成立“國民信託基金”,募款買下周邊土地,讓往後的新的都市發展不至於此,保育鄉村,讓“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們”能世世代代安居在這裏。
無法如小孩所願,碧雅翠絲不會復活。我只好反覆為他們讀着這個鄉村裡發生的故事。
孩子們在文學作品裡得到的訊息是什麼?孩子並沒有要在裡頭“學習”任何事物,小兔彼得、小兔班傑明、姊姊小毛小福小白,都非常調皮,但依然被理解與疼愛。父親被做成餡餅、母親隻身照養下一代、受到狐狸的威脅,孩子們帶着卻不背負這些“痛苦”,在自由的成長空間被包容。
如果說人這一生最難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勇敢”的長成,但那不是人家跟孩子說“你該有”就能保有的特質。
能讓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大人不在場”的書。另外一位作者,是瑞典的林格倫。林格倫是《長襪皮皮》的作者,她筆下的皮皮,一個人居住在“亂糟糟別墅”裡面,皮皮總是一針見血,說出大人世界對待兒童的荒謬之處。
兒童文學的精神家園,有可能在真實社會裡被實踐嗎?爾後,瑞典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那些成人不在場的自由空間,事實上,是被理解而長大了的孩子們,有意識在遠處關心與守護。是那些承諾“我永遠不會長大”的皮皮,永不忘記。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