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大”戲
月前香港新光戲院停業了,引起大眾一陣感喟。不少戲迷、影迷都懷着依依不捨的心情去接受這個事實。
戲迷們會說:今後,睇“大戲”的理想場所又少一處啦。
說到“大戲”,本地人都知道是指粵劇,是廣府的土產傳統戲曲藝術(當然,不免也有歷史上從外省移植過來的表演手法因素)。上世紀大半時段,省、港、澳人士的工餘娛樂甚少,比較大眾化的,不外乎去茶室聽女伶唱歌、在家中聽收音機……當年,本澳清平戲院是最具歷史和規模的了,甚至在抗日戰爭的歲月中,廣州、香江淪陷,兩地的“大戲”上演亦中止了,只有澳門還能保存這種受大眾歡迎的娛樂堅持下去,笙歌不息。其中不少劇目還能融入宣揚救亡抗戰的意識在內,不過只能利用以古喻今的隱晦手法,例如《精忠報國》、《臥薪嘗膽》……不少歌伶雖然沒有大型場地演出,但也紛紛組織起來,互相關懷共度難關,更曾參與為救亡抗戰籌款義唱,一股愛國的血性熱情,實令人欽佩。
回看鄰埠香江,抗戰勝利之後,“大戲”又重振雄風,上演的戲院和戲班越來越多。
最古老的是上環的高陞戲院,還有西環的太平戲院,中環的中央戲院(以放映電影為主,但亦偶而上演粵劇),而在九龍,普慶則是最常演大戲的戲院。
如今,睇“大戲”的場合越來越少。
有人說:今後,可能會興起由AI掌控的大戲院,用人工智能令昔日名伶“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新馬”、“芳艷芬”、“半日安”、“上海妹”……一一以高科技操作重現舞台,不知大眾能欣賞麼?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