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營與人品
自從有了電視、電玩以及色彩繽紛的繪本,如今的孩子接受文化啟蒙的渠道多而直觀。他們眼中的世界也更廣闊,說出話來一套一套的,爸爸媽媽聽得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不一定能搞明白。
回想起來,我們這批解放後出生的人,學齡前接受啟蒙的渠道有限,或是聽長輩講故事,或是看小人書(連環畫)。儘管也有機會聽書、看戲,只是趕趕熱鬧,看不出多少門道。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孩子們眼中的世界通常是黑白分明的,對屏幕或書畫中的角色,一上來就想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蛋,對這邊的人馬與那邊的人馬也要分清楚。
老是說,看三國掉眼淚,為古人擔憂。能為之傷心落淚的角色大約是好人,值得同情和可憐。魯迅曾經指出,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的態度去欣賞它,卻自己鑽入書中,硬去充一個角色。僅就閱讀體驗來說,這種情形很正常,因為看書首先要鑽進去,否則怎能沉浸其中呢?其次才是跳出來,否則怎能擺脫個人情感傾向,較為客觀全面地評價一部作品裡的人和事呢?
由此聯想到史書人物的定性問題,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陣營劃分和情感色彩。讀者如此,作者也不可能絕對客觀、完全中立,就連太史公也有主觀傾向性。儘管他盡可能兼容並包地全面收集史料,但在具體記敘中,不僅在每篇傳記末尾所附“太史公曰”中有道德評判,而且有對各色人物賦予的情感色彩,甚至還採納了民間傳聞。比如劉邦的出生,怎麼可能是他母親夢中得遇神靈、其父見有蛟龍附體而孕育的呢?
在史家筆下,陣線雖然比較分明,但各路人馬中強者的形象並非一路貨色,很難用好壞論定。他們領軍的陣營不同,結局不同,品行更不相同。著史的與讀史的帶有一定的情感傾向可以理解,但不能依據陣營去臧否他們的人品,籠統地認為“梁山泊裡盡豪傑,洪洞縣裡沒好人”,就好比看軍演,紅藍對陣,捉對廝殺,沒人會先入為主去判定好人和壞蛋。
看歷史摻雜個人好惡很正常,不帶一點偏見不可能,關鍵的問題要釐清,陣營有正邪之分,陣營中的人物卻善惡有别。敵對勢力的雙方,依據其對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順逆,大致可以判定他們的正邪。但是,正方陣營中不見得都是好人,也有品行不端的人;反方陣營中不見得都是壞人,也有公義當頭的好漢。即使當今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也很難用陣營的旗號去評判交戰雙方的人品,或用人品的善惡去劃分陣營。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