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耨是為畬
宋人王禹偁寫過兩首詩,題曰《畬田調》。這個“畬”字如今少見,是故多不知其音義。詞書說:“畲、畬兩字相同。”《廣韻》:“以諸切,平聲,魚韻。是開墾過三年的田地,俗稱‘熟田’。”《廣韻》另一讀音作式車切,平聲,麻韻,讀作“書”,指焚燒田裏的草木,用草木的灰作肥田料,這是原始的種田方法,稱為“刀耕火種”,又稱為“刀耕火耨”。
《畬田調》二首都是七言絕句:
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
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 × ×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第一首詩中的“孱顏”是指高山。全句是說:“大家一齊用力去砍高山上的樹木,耳聽田歌但手不停下來。”索,是千丈長的單位。第二首是說:大家互相幫助,努力耕耘,我們豈有半點私心,但願像我們一樣能夠互助,這樣就到處沒有荒田了。
王禹偁是鉅野人(現山東省),出身於農民家庭,作官後屢次上奏,得罪了封建統治者,受到降職處分。他的詩,風格平淡樸素,多是反映民間疾苦。北宋初年,詩壇的風氣,只是追求辭藻華麗,內容空泛,他首先提倡杜甫和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替宋朝的詩歌開闢新的道路。
王禹偁除寫詩之外,也寫過不少文章,如《待漏院記》、《黃岡竹樓記》等,都很有文彩。他說: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呑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碁,子聲丁丁然……總之好處數之不盡。而王禹偁的生花妙筆,值得我們學習。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