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醫的秘密
二月初,在北京學習的花貓因為工作去到江蘇南通,期間水土不服一直拉肚子。他忽發奇想就來試驗下DeepSeek,“你給它的訊息越多,你能具象的話,越能看到你這個人”。
這位中醫師的思路是這樣的:先告訴個人信息,包括生活的地方和現在位置,讓AI結合地域思考,然後先講主症“肚子痛”、報備這幾天幹了什麼,再來說明次要的症狀;最後請AI用“傷寒論”辨證系統分析。花貓說,完整寫下來“大概有幾百字吧”。最後,他在DeepSeek推薦的用藥上改動劑量,感想是:“喝完確實很舒服”。
【摘自:〈DeepSeek看中醫:當“AI醫生”無法“望聞切”,開的藥方有哪些隱憂?〉,余美霞,BBC中文網,二○二五年三月十七日】
上星期與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被人用來算命卜卦,但其實大家對它的應用又豈只是算命?好些聰明的用戶甚至已將之用作“中醫”,着它為自己診症、開藥方。
將AI當成中醫,與利用AI來算命,兩者有着本質上的分別。對於風水命理,大家多是抱着趨吉避凶的心態,哪怕AI工具提供的內容完全錯誤,一般不會有即時或直接的影響;但醫學建議不同,假如AI未能準確斷症,或是給予錯誤的資訊或建議,病人隨時會因誤食藥品或服用過量藥物而出現健康問題。問題來了,用戶何以要去冒上這樣的風險呢?我覺得原因有二。一是覺得中醫與風水命理一樣,濫竽充數的多,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少,那既然用真人也不一定能奏效,AI工具就是不試白不試;二是向真人中醫求助太難,眼前既有工具,不妨放膽一試。但無論是前者抑或後者,都反映了中醫藥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民眾應用AI的方法就如一面鏡,照出了本已存在的問題。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