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樂見韓國)“參”透人生
(散策人間)相信善良
(二弦)不可不動 不可亂動
(斷章寫義)一場關於創作本質的實驗
(聲色點擊)一代粵菜宗師
(杏林外史)帝王茹素得長壽?
(古今亂炖)文科被削減是禍是福?
(一路向南)持續練習
(筆雯集)舊時王謝堂前燕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1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一場關於創作本質的實驗

鏏 而

一場關於創作本質的實驗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孩子們並不在意誰畫得好、誰畫得不好,他們沉浸在畫畫本身……學習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他人的評價。

    【摘自:〈教育的細節〉,周軼君,二○二五年三月十七日】

    “AI的出現會影響詩人寫作的滿足感,因為不經過自己深入的思考的作品已經沒有意思。”詩友A說。

    “為什麼用AI就不需要深入思考?我用AI會很深入地思考的,我會指導AI訂定主題、素材、文字風格、敘事角度。完成初稿後,再以自己的審美判斷,對作品進行修繕,決定取捨……”單談步驟,已經要很深入地思考,我反駁。

    “我同意你這過程有涉及思考,但不是人人都會這樣做!”A說。“如果享受自己深入思考,他也可以不用AI,不是嗎?”我說。“我不用,有人用,那就不公平了!”A不滿。

    我們就此討論幾十個回合,沒有結論。我念念不忘,回家給AI出了道題寫“午餐”,然後再把我們午餐對辯的心情寫成一詩,再叫AI修改。以我粗淺的創作認知,我覺得自己寫的比AI獨立完成的好,因為我的情感更飽滿,但AI修改的比我自己寫的多元,AI會寫出我眼界以外的事物,但太累贅了。我以不同款的AI再三修改,再把不同階段的成品發給A,他答:“都有趣!很難比較!”

    對我而言,除了AI自己寫的那首,其他的都挺好,而且在修改過程中,留下了觸動我的點,自然是越改越好。A的感受卻不一樣,因為我們被觸動的點不一樣。這讓我想起在美術課上,孩子們把作品拼在一起時,那些“不完美”的筆觸在重疊中創造了新的星系。

    最後,我為此寫下不成熟的結論:滿足感來自於自我內心的驅動,不受既定評價標準影響,一切創作都有趣、有美。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