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因吃棗而長壽?
一直很喜歡廣州越秀山,那裡不僅有青翠的小樹林、偉岸的鎮海樓、斑駁的老城牆,附近還有一座彰顯廣州歷史文化底蘊的南越王墓。當年來廣州上大學,開學後第一處參觀的景點就是這神秘的陵墓博物館。儘管它的規模不能跟秦皇漢武相提並論,但出土的文物足以讓人浮想聯翩:南越王趙氏的生活水平跟中原統治者真的不相伯仲,甚至他們的口福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又稱趙胡)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南越王墓”,在上世紀八十年被考古學家發掘時,出土了兩件奇怪的銅壺。它們外表平淡無奇,銅鏽斑斑,不料打開一看,居然發現尚存許多棗核,於是推測這些銅壺在陪葬時是裝滿了棗子的!
南越王如此鍾愛紅棗,連靈魂也要帶着大量紅棗去另一個世界享用。不過,我們嶺南地區可沒有土生土長的棗樹啊。華南地區尤其是兩廣是以出產各種水果聞名遐邇的,可紅棗不在此列。而且紅棗是典型的北方產物,棗樹在南方大多生長不良。今天哪怕農業技術比過去發達許多,也沒聽說廣東有哪兒是大量培植棗樹的。
莫非這些紅棗是北方輸入的?
其實不然。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也不要低估皇室貴族為了那一口甜爽而“孜孜不倦”的努力。
本世紀初,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今北京路街口)的考古工作中,人們從水井遺跡內清理出一百多枚南越國時期的木簡,主要是宮廷的記事檔案,包括徵收賦稅、宮內賞罰、園林養護等內容。其中,有三枚木簡居然提到了棗樹:“簡68:壺棗一木,第九十四。實九百八十六枚;簡69:壺棗一木,第百。實三百二十五枚;簡90:高平白(或甘字,或日字)棗一木,第卌三。實一百廿八枚。”
原來,南越國是有能力培植、管理北方棗樹的。這些有編號的果木雖產量低,但充分體現了趙氏對棗的癡迷。(三之一)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