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征戰之路的楚王
楚厲王十七年(公元前七四一年),厲王去世,楚武王自立。公元前六九○年,楚武王討伐隨國,行經漢水東岸時去世。如記載屬實,那麼楚武王的統治時間達半個世紀之久!古人壽命普遍不長,卞和被砍後身殘,還能活這麼久嗎?
到了戰國晚期,能跟秦國一爭高下的只有楚國了。楚國地大物博,人口和資源豐富,這都是包括楚武王在內,歷代楚王奮發圖強、開疆拓土的功勞。其實在春秋早期,楚人只是蠻族,為華夏所輕視。他們遷徙到了今天湖北一帶,通過篳路藍縷和艱難的兼併戰爭,一步步發展壯大,但身份一直沒有獲得周天子認可,在公爵、侯爵泛濫的春秋時期,楚國領袖不過是低人一等的子爵。
不過,楚人毫不氣餒。在發展的道路上,他們遇到過絆腳石,這就是身處其北方、擁有豐富銅礦資源的隨國。公元前七○六年,楚武王率領大軍渡過漢水,攻打隨國。雖然楚國軍隊在人數上佔有壓倒性優勢,伐隨戰爭卻進行得非常艱苦,前兩次都沒有制服隨國。原因之一,據歷史學家考證,就是隨國武器比楚國精良,因為他們銅礦豐富,青銅冶煉技術高超,自然裝備得更加精良了。
十六年後,年邁的楚武王再次登上戰車,在位已五十年的他,可能至少已七十歲(史書無記載其出生時間),在當時可算耄耋之年。就在戰車上,年邁的他突感胸前一陣不適。《左傳 · 莊公四年》載: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屍,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齊,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於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於樠木之下。
戰爭至少持續了三個月,有學者認為,“荊屍”指的是楚地月份之名。武王把戟發給士兵,攻打隨國,他對夫人說的“心蕩”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之二)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