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你
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年輕的她與優雅成熟的她對上了目光,愛情由此誕生。其後,所有性別、階級、家庭衝突,都始於“因為愛你”。電影《Carol》的片名在台灣譯為《因為愛你》,即使一開始被認為不夠直譯而引起爭議,後來卻被評為是最接近電影愛情觀的譯名。電影的原著小說《鹽的代價》出版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書名來自《聖經》典故:在上帝毀掉罪惡之城時,羅得之妻因不聽上帝的警告,逃離時回頭一看而變成鹽柱,暗喻當時的同性戀被視為一種違抗上帝旨意的罪。
作家陳柏青在“同志文學教母”陳雪今年二月出版的新書《維納斯》的推薦文中寫道,同志文學曾經“好寫”、“好賣”、“容易得獎”,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同志文學能在短小的篇幅裡達到最大的戲劇效果。一個同志,可以僅僅因為其存在於世上和愛上一個人,而使一切成為問題。
“因為愛你”,明明是述說因為愛而可以排除的萬難或願意付出的任何事。放在一段非異性戀關係,便成為一切衝突之源。他與他親吻,她與她相愛,面對的是指責與惡意,最終可能招致愛情的破碎。一個“酷兒”在歷經迷茫掙扎後找到自己的性別認同,又難得與願意真心交往的人相遇,仍未能僅僅“因為愛你”,就能勇敢去愛與收穫同等勇敢的愛。有時候,“因為愛你”不足以抗衡這個世界異樣的目光和指點。
但是我相信不論以何種方式存在,愛總是永不止息的。就像每年六月,或在其他地區定在不同時期的“驕傲月”,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站出來,在彩虹旗下以自己的發聲方式,溫柔堅定地告訴那些希望愛這個世界,又恐懼自己的愛不被接納的人,可以大聲說“因為愛你”、去相信愛、去勇敢地愛。
波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