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雪
最有趣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喜雪》,一句一景,一口氣羅列了十二種雪景:“結葉繁雲色,凝瓊遍雪華。光樓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飛飛絮,妝梅片片花。照璧台圓月,飄珠箔穿露。瑤潔短長階,玉叢高下樹。映桐珪累白,縈峰蓮抱素。”一代明君唐太宗,他的詩歌被譏為“女郎詩”。從這首詩看,並沒有冤枉他:他作詩狀物比一般女子還要細心,不嫌繁瑣囉嗦。
大唐王朝真正開啓者李世民和開天盛世締造者李隆基,有一點十分可取:都表達了瑞雪兆豐年的期望。李世民是“懷珍愧隱德,表瑞佇豐年”,李隆基是“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豐”。這說明他們都希望天下太平,糧食安全,心裏都裝着黎民百姓。作為皇帝,有這樣的態度,也是理所應當,這是他們的本分。
我兒時,母親講過一個民間相傳:雪最初降落的時候是米麵粉一類東西,是食材。結果,人間發生許多爭搶鬥毆導致死傷的事件。天帝一怒之下,再也不降落這種粉狀食材,而改為雪這種遇熱即化為水、中看不中吃的東西。從此,天下復歸太平,人們相安無事。
回憶兒時喜雪的原因,大概有這麼幾點:一是稀少。南方多雨夾雪,即落即化,不是每年都能出現積雪現象,即使有,次數既少,積雪厚度也很有限。二是能夠捏在手裏把玩。打雪仗,捏雪人,自製冰棍,花樣不少。三是滾雪球,令其經月不化。有一年,我們幾個小朋友發起,在曬場上滾雪球。隨着雪球的增大,先後吸引同輩而年稍長者、父輩加入。最後把全村人共用的整個大曬場的積雪全部滾到了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雪球,兩個多月後才融化完。這件事,我一直引以為豪。
(二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