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光陰散在風裡
儘管中學時曾有過一段鬱悶日子,惟想深一層,我慶幸能在位於杮山的中學校園就讀。如果說東望洋賽道風馳電掣地勾勒出澳門二十世紀的發展歷程,那麼杮山卻緩慢地流佈着十九世紀以來小城的日常風韻。
杮山即大炮台山,又叫史山,與澳門不少地點一樣,都是一地多名,過去廣植杮子,因以為名,現在泛指山的南坡。杮山周邊,是澳門半島的中心腹地,也是澳門歷史的精華所在。與南灣的商埠氛圍和內港的漁港風情相對,杮山顯示的是山城特色。
學校旁沒巴士直達,要在周邊較遠的車站搭車,徒步上下課。或從內港經草堆街,闖十八間及周邊星羅棋佈的小巷,在萬有書店淘舊書,饒有趣味地觀看待售的雀鳥,到爛鬼樓蹲下看地攤舊物;或從水坑尾下車,在心嚮往之的澳門日報社外幻想碰到作家或記者,到星光書店打書釘;或由南灣上大廟頂,感受街區平和的南歐風情。
中午若不回家吃飯,就在學校周邊四處遊蕩,窺探哪吒古廟、女媧廟、玫瑰堂和市政廳,逛雅明商場,在天神巷的盜版光碟店買最新的歌手唱片,爬幾乎是全澳最陡的大炮台斜巷,或到大關斜巷旁的無牌機舖打遊戲。放學時跑到大三巴牌坊前數石級,到白鴿巢公園探單眼佬(賈梅士像),在還未有大量遊客的議事亭前地,看人鋪砌葡式石仔。我將整個杮山周邊囊括成自己的成長場域。
我由小學時聞着校舍旁邊廟宇的神香上課,到中學時被後來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物環抱,這些元素描畫出畫風迷幻的童話繪本,使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奇思妙想。若加上家族的華僑史和農村史一攪和,摻入自身的海邊木屋區童年生活和江南求學經歷,就有了絮絮叨叨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素材。這些素材加起來最終雖仍是小菜一碟,也沒法將我變為成功人士,卻有助我書寫,乃我所欲也。(四之二)
太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