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食鯢魚
《孟子 · 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這段文字很容易明白,正如我問你:一個寒門淑女,一個富甲一方的醜女,你選哪一個?美女我所欲也,財帛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寒門淑女抑或捨醜而富之女呢?這問題我可不能代答。
今天說的也是魚的話題。魚是鯢魚。先說一下鯢是怎樣的魚。《爾雅義疏 · 釋魚》:“鯢大者謂之鰕。今鯢魚似鮎,四腳,前似獼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該書又引《說文》:“鯢,刺魚也。邢疏以為雌鯨,非也。鯨,海大魚,雄曰鯨,雌曰鯢。與此同名非一物也。”又謂若彌猴立行,聲似小兒,蓋即此物。兒、鯢古字通也。《山海經 · 北山經》云:“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鯢,屬兩棲綱,俗稱娃娃魚,亦名山椒魚。體長約一米,皮膚黏滑,頭扁圓,口大,四肢短小。
《說苑 · 雜言》:“昔者南瑕子過程太子,太子為烹鯢魚。”這段文字說:南瑕子往訪程太子,太子烹鯢魚款待他。南瑕子說:“我聽說君子不吃鯢魚。”程太子說:“君子才不吃,與你何干?”南瑕子說:“與君子比,是希望擴大自己的美德;與不如自己的人比,是為了減少做錯事。同好相比,是我向上的階梯;同壞的相比,是我作為免犯錯誤的借鑑。”
南瑕子以《詩 · 小雅 · 舝車》之句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說明自己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謂豈敢以君子自居。《論語 · 里仁》,孔子嘗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這句話是說:“看見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非賢人,便應該反省自己有否過失。”
揆諸今日,莫說烹鯢而食,縱使烹人而食亦事屬尋常。我們撫心自問,有沒有“見不賢而自省”?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