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三輪車
晚上本來急急趕回家,路經筷子基信步閑庭附近,瞥見兩輛三輪車停在那空地上,其中一輛的後座還坐着一個抽煙的老者,應該是該三輪車的車夫吧。看樣子正在乘涼呢,好一派悠閑的樣子。不是麼?三輪車本來就屬於悠閑生活的;在今天,趕時間的人絕對不會去坐三輪車。再者,今天的澳門人,恐怕也不會想坐三輪車了,留給遊客們打卡去吧。
現在的三輪車,也再不是記憶中那充滿小城詩意的綠色小車了。其後座頗寬,車斗呈比較方正的形狀,不再是從前的,後座像黃包車般的呈弧形,方便下雨時把摺疊好的車篷翻上來擋雨。再者,從前的三輪車內側是白色座位,外側都是綠色的,如今的三輪車則畫滿花花的圖案,有點像泰國、馬來西亞旅遊區的那些三輪車。旅遊的商業味是更濃了,可是已失去了往昔小城三輪車的韻味,更別說詩意了。
澳門人很少會乘三輪車的,認為那都是遊客的玩意,正如澳門人絕少會去賭場賭博,然而在上個世紀,當我還是初中生時,父親為了讓我與妹妹體驗一下坐三輪車的感覺,就試過全家坐三輪車遊了澳門大半圈。坐上了三輪車,就悠閑二字。那時澳門的車子雖然沒有今天多,但當三輪車的車輪慢慢輾過新馬路和荷蘭園大馬路時,車子還是會“嗖嗖”不停在你身邊穿過……沒有一點閑情,根本受不了被現代化拋離的孤清。
事實上,三輪車應該屬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看看那時畫家筆下的南歐建築,攝影師鏡頭下的小城街道,或是在澳門取景的電影,沒有不把三輪車放進去、作為澳門的一個象徵事物的。
記得小時候在新橋永樂戲院附近有家三輪車工會的食堂,人手炭烤的“厚多士”着實使人懷念。後來隨着三輪車業漸漸式微,這家食堂也無聲無息地淹沒在潮流中了。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