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說明的照片
許斌“之間”攝影展的另一特點就是沒有圖片說明。站在四面牆的許斌作品當中,開始不免有種焦慮存在,心中總想着追尋這些照片的身世。可是當我確定那些說明是刻意的缺席,我才靜靜進入相片的細節,才不至於忙着生吞活吐那些“客觀”資訊,忙着走到下一張作品說明前。而且照片中很多的後台工作者,他們常常隱身於劇名、劇團、製作公司的名稱之下,拿走那些似乎必要的說明,我才有耐性定睛於這些身影上。這些無名的工作者,還包括攝影師本身,拿掉那些大歷史會記錄的資訊,彷彿才能淡化那種僱傭關係,讓劇場攝影者進入創作群之中,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參與。
策展人之一羅倩雖然也尊重攝影師的決定,但一開始時亦充滿疑問︰“身為研究者的我其實相當在意沒有任何說明這件事,我認為是否有說明對於看展的觀眾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表演藝術作為當代觀看人口的小眾市場,普遍對表演藝術不熟或完全沒有接觸的人,在沒有任何說明文字下,可能會非常難以進入展覽影像的內容。”可是在攝影者來說,說明文字常常作為照片的終極解釋,我也得承認有時看攝影展時,常常也會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文字說明上,而減少了對照片的欣賞耐性。
今年六月,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也舉辦了首個以劇場攝影為主題的劇場文件展。文件展邀請了資深劇場工作者鄭冬擔任特邀藝術家,她將自己拍攝的二百一十張劇場攝影展出,作品的年月跨度從一九九○年到二○二二年,三十年的表演現場、劇場工作者的決定性瞬間,同樣也沒有在照片旁邊放說明文字,似乎也是向許斌的做法致敬。不過作為“文件展”,總是要陳列一些資訊,符合觀者的預期,於是又折衷標上號碼,可與場刊的索引表互相對照。而事實上這個矛盾正正帶出更多關於表演檔案展示的反思、可疑之處。(一瞥矇矓 · 六)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