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弦歌而知雅意
聲有高、低、輕、重,音有清、濁、雅、俗。
造字初始,聲與音有區別,“聲”的甲骨文左上是樂器磬,下為口;中為耳;右為手執棒槌,意即:擊磬而有聲入耳,妥妥的圖文傳意。“聲”往往泛指客觀具體的聲音,因外物作用於物體而發出聲響的物理行為,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音”則與“言”同源,口中加一筆,表示言說有內容,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音”是“生於心有節於外”的聲,是在聲的物理現象上更為抽象、更有主觀認知及情感內容的一些表達,如“靡靡之音”,“鄉音無改鬢毛衰”。
輔以五音、六律(因陰陽而生十二律)、八音的和諧編排之後,樂音就產生了。
聲音說到底是通過耳朵接收、大腦識別的一種振動波。
聲波振頻對情志及健康也會產生影響。譬如餐廳裡或養生館裡的音樂輕柔緩和,助人鬆弛;拋售場合的音樂歡快激蕩,促人衝動;恐怖片裡的音樂陰森詭異,令人緊張……
運動場、醫院、聖殿……各種場合裡的聲音給我們的影響既明顯又隱蔽,除去無法選擇的外界聲源,聽什麼音卻是自己可以做主的。
戰國時期魏文侯問子夏為什麼身着端服、正襟危坐聽聖賢相傳的雅樂卻昏昏欲睡,而聽鄭衛之音卻不知疲倦?子夏說他問的是樂(古樂和新樂的區別),喜好的是音(鄭魏之地的民謠),德音才能稱為樂,而放縱心志的音會敗壞中正之氣,有害於德,並使人沉溺,所以不能稱之為樂,祭祀的時候也不能用那樣的音樂。
靡靡之音和鈞天廣樂哪個更好聽因人而異,而哪個更養性則不言而明。
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起源於原始社會,巫師們兼管音樂活動和醫生的職責,音樂之所以能產生治療作用在於對情志的干預,達到深層放鬆,進入平和狀態。
如是,聽音也是養生之道。
古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