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天貺說重陽
四月乃是麥秋,那麼接下去的便是五月。《幼學瓊林》謂“端午為蒲節”。《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根據舊俗,農曆五月五日是為端午節,人們懸菖蒲艾葉等於門上,用以辟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端午則曰“蒲節”。
蒲節過後,“六月六日,節名天貺”。天貺的“貺”字是“恩賜”的意思,譬如感謝親朋戚友的賜贈,曰“蒙惠厚貺”。那麼“天貺”是指“上天的恩賜”。“天貺節”是宋代的節日名稱。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話得說回來,五月雖稱蒲月,五月五日曰端午,但端午節號亦曰“天中”,天中原指天的中央。王充《論衡 · 談天》:“極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極之南。”《晉書 · 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元本也。故運乎天中,而臨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五行也。”而端午節也稱“天中節”。宋陳元靚《歲時廣記 · 趁天中》:“《提要錄》: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
《幼》書說:“端陽競渡,弔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南朝梁 · 吳均《續齊諧記 · 五花絲》:“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並帶楝葉五色絲,皆汨羅遺風也。”
剛過去的是重陽節 ,即農曆的九月九日,舊俗以絳囊盛茱萸,登高山,飲菊酒,謂可避免災難。事緣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免。”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俗例輾轉變遷,粵人以此日登山(上墳)祭祖,以清明、重陽分別為春秋二祭。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