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已淪為區域文學獎
我在十月三日刊發於本欄的〈一個豬扒包賭殘雪獲諾獎〉中預測,日本的村上春樹或中國的殘雪,有可能獲本屆諾貝爾文學獎。
殘雪在今年的賠率榜上高居榜首,加上她堅持了幾十年先鋒寫作,挺不容易的,所以預測她得獎。沒料到十月五日諾貝爾文學獎揭盅,獲獎者仍然是歐美人。
二○一二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二○一三年,南美的小說巨匠略薩獲得該獎。在此之後,從二○一四年直至二○二二年,全部都是歐美作家,其中法、英、美作家各二位,白俄羅斯、波蘭、奧地利各一位,而作為英國作家的古爾納、石黑一雄,一個是非裔,一個是亞裔。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有可能出自南美,亞洲、非洲其次。由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是西方陣營,理論上不大可能。因為如果這獎再給西方,就可以改名為西方文學獎了。
南美的詩人強悍,比歐美作家的內在生命力更澎湃,自二○一三年小說大牛略薩之後,還沒有南美人抽到大獎。不過,這個獎確實和 lucky draw差不多了,哪個洲哪位作家獲獎,還真說不準。
有詩友希望獲獎者是詩人,以提高詩歌關注度。然而,二○二○年的格呂克就是詩人,所以今年應該不會是詩人。格呂克日前病逝,其詩境與殘雪的小說很像,荒誕,神秘,死亡意識很強。早期的《夏》相當澎湃。
也有傳某位爭議人物可能獲獎。這也不奇怪,去年的埃爾諾就是因為墮胎爭議被關注,二○一六年的鮑勃狄倫也是作為反戰、反文化運動的遺老而受到青睞。
不過,最終的結果全在意料之外。這一次,諾獎評委大剌剌地把獎項給了自己的鄰居——挪威劇作家福斯。看來,諾貝爾文學獎已不再是世界文學獎,而是代表歐美文學趣味的區域文學獎。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