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 · 凳 · 橘 · 枳
橙,在果品中屬“正氣”的食品。最有名氣的相信以“金山橙”為著。 金山橙又以“新奇士”最響亮,據說 “新奇士”原是中國品種,原名為“神溪橙”,一經移植,取個音譯便是“新奇”,加了一個衆數的“S”,那就數典忘宗,不再“神溪”而曰“新奇士”。是耶非耶,姑妄言之,亦姑妄聽之。
事實上中國的橙絕對是一流,就以新會柳橙為例,不但甜美汁多,倘在隆冬季節,燉熱享用,清潤補肺。李時珍《本草綱目 · 果二 · 橙》云:“橙產南土,其實似柚而香,葉有兩刻缺如兩段。”
據李善注:“《說文》曰:‘橙,橘屬’。”則橘亦橙也。清王士禛《久病初出東門登舟》詩:“洞庭橘柚千樹黃,蒓絲柔滑勝蔗漿。”橙色是一種黃色而帶紅,故稱橙黃。蘇軾《贈劉景文》詩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橙,是果品,在文字上搖身一變而成另一物品,它變成“凳”字。《廣韻》:“橙,都鄧切,去聲,嶝韻,端聲。同凳。”是沒有靠背的有足坐具。宋洪邁《夷堅丙志 · 餅店道人》:“有風折大木、居民析為二橙,正臨門側,以待過者。”在於不同場合,用於不同地方,橙可以變成凳,如此類推,橘長於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水土,一樣可以變質變味,乃有“橘化為枳”之說。枳似橘,果小,味酸苦不能食,俗稱臭橘。《周禮 · 考工記序》:“橘踰淮而為枳,此地氣然也。”
掀開即日報紙第一版:“逾居三年女‘陪high’每次收萬二,一男兩姊妹,涉販毒賣淫就逮”;“六百八人幣買入,八千文賣出,內地男賣冒牌手機被控”;“一名內地餐廳東主來澳後化身為竊賊,日前凌晨爬入大炮台斜巷一間天台屋,盜去約一千四百元財物”。他、她們都是我炎黃子孫,竟爾由橘而變為枳,讀報為之痛心疾首。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