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水貨
每年校際戲劇賽中學組,我都對參加者所選的題材特別期待,可以說近幾年的戲劇賽,同學們所演出的劇目,在題材上比校園以外的劇團公演,更能反映現時青少年所面對及關注的議題。
一如過往,今年中學組二十二個劇目的題材都不缺校園生活、家庭倫理等,如培華中學平實但人物關係表現出色的《年廿九》;浸信中學帶有狂想、喜鬧色彩,喜劇節奏、群戲默契等都賞心悅目的《考試狂想曲》;勞校中學《我的爸爸的手錶》,以時空跳躍的敘事結構,描寫社會邊緣人物及家庭狀況,卻不流於煽情,都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更令人意外的是,比賽中多部直面社會、新聞事件的作品都有不俗的表現。嘉諾撤聖心中學《大家姐入左水塘》以及工聯職業技術中學《車水馬龍》,皆以澳門青少年在疫情期間“走水貨”作題材。在疫情期間所衍生的“走水貨”問題,與當下經濟環境、人們在邊境往來愈益頻繁的社會背景有着極大聯繫。《大家姐入左水塘》和《車水馬龍》兩劇的故事線十分接近,都是學生為了減輕家人的經濟負擔,或者滿足一些突如其來的開支,在“搵快錢”的心態下走去“帶貨”,而且最後都被揭發。這樣的題材很容易演得說教,猶幸兩個劇組都在“教訓”之外帶出了一些側面的反思。
其中《車水馬龍》的演繹比較成熟,該校去年以“外送員”為主題的《尋尋覓覓》,已展現出演員較高的表演能量,同一批同學的演出顯然已更有默契,以紙箱搬動來構建各種場景,處理了空間變換與時間流逝的問題,調度十分靈活,也跟內容有關貨物、邊境與人的流動性有關連。而邊境流動,確是澳門社會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只是後段母女在海關前對話時的台詞比較拖沓,哭戲演起來,身體就變僵了,台詞仍可更精煉。
(看校際戲劇 · 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