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聲音
我朗讀了一個故事,故事裡一頭想吃掉人類女兒的狼,向郊狼學習不同的聲音:太低沉或太高音,都讓牠被識破。在朗讀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一件事,就是民間故事裡除了“狼”,聲音也有種刻板印象。
在許多故事中,狼是壞的。
狼所演繹的各種出錯的聲音,都是“壞人的聲音”。
我是一個聲音非常低沉的人,也有點粗。從小學到現在,除了沒有人能在電話裡認出我的性別,也時常不小心被同學冠上很難聽的綽號。
或許我也在這樣的陽性敘事中,朗讀完這個故事之後,心裡多少有了些失落的感覺。(如果我不是狼,是否就觀察不到狼因差異所帶來的失落?而更多時候,牠亦是不自知的那位。)
當我和孩子談過“看待差異”的問題,他說在學校裡同學們的默契在這幾件事上:外貌、膚色、性別、種族等,是人際交往不能越界的線。但這孩子們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去練習?從感覺到不舒服、向對方提出抗議、道歉,然後為別人的困境挺身而出。但是依然有很多隱形的障礙難以被意識到,例如亞斯伯格、過動、過敏、跨性別氣質等,那些界線就難以被察覺。例如故事裡郊狼教野狼練習母親的聲音。在面對尷尬的時候,人們能不能更大方去接受“本來就係咁”的自己,而不需要在陽性敘事之中嘲弄這些隱形的差異,甚至用自嘲或假裝不在乎的方式接受自己?
多視角轉換的練習是必需的。在講述同一個故事時,用截然不同的視界去陳述,這種表現方式在繪本裡常常出現。有讀者認為那幫助孩子們“培養同理心”,我倒是樂於讀到在轉換的過程中,文本出現的“留白”,提供給關於“差異”的對話空間。(繪本裡的陰性力量 · 八)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