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僕經濟
近日,我在網上看到中國經濟學家李昌平〈警惕縣城經濟萎縮到只剩“公僕經濟”的地步〉一文,非常觸動。因為他描寫的情況與我在內地所觀察的有不少相同之處,只不過我沒有將這種現象歸納為“公僕經濟”,而是作為一種社會上貧富分化現象而已。
以前,我對李昌平並不熟悉,亦沒有看過他任何文章。我通過互聯網搜索,才知道李昌平早年在農村基層工作,曾先後四次擔任鄉鎮黨委書記、縣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等職務。在二○○○年三月,李昌平曾致信當時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指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來反映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引起中央以及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在二○一一年,李昌平創建中國鄉建院,開始從事媒體和鄉村建設等工作。
李昌平在文中道出他去一些地方調研的感受:“我跑遍全國,感受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絕大多數縣級城市的工業園區冷冷清清,房地產冷冷清清,只有吃吃喝喝還是熱熱鬧鬧的。中西部地區好多好多的縣市,年財政收入就二至六個億,但年支出卻是幾十個億或更多。為什麼很多縣市的吃吃喝喝還行呢?因為一個縣市城區,居住着數以萬計的公務員和準公務員。如:退休幹部及事業單位人員、在職幹部及事業單位人員、老師、醫生等,這些人的收入是穩定的。”
李昌平這些調研結果,與我疫後多次回內地所見、所聞的消費現象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回內地大多是珠江三角洲繁華城市,並不完全是李昌平所說的“公僕經濟”,還有相當一部分“管道經濟”相助,使得這些繁華城市的消費,還能保持相當熱度。
(二之一)
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