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啃老
老一輩人常說“養兒防老”,但目前有“養兒啃老”的社會現象。其實,“啃老族”的前身是法國的“袋鼠族”,最早出現在一九九八年法國《快報》上,英文為“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稱NEET
),又稱“尼特族”,專指那些在義務教育結束後,不升學、不工作、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
“啃老族”一詞,近十年才在內地流行。不少年輕人,無論是否工作,有無收入,收入高低,都繼續依靠父母。根據中國老齡研究中心一項調查發現,目前約有六成五的家庭有“老養小”的情況;約三成年輕人基本上靠父母生活。為什麼現時不少年輕人過着這種“不勞而獲”的“啃老”生活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社會化失敗的產物。社會化是指個人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的獨特個性和人格。個人通過社會文化內涵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從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及延續,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人的個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會化就是貫穿人生始終的長期過程。遺憾的是,現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名子女,所謂物以稀為貴,人以獨為尊。不少父母視獨生子女為掌上明珠,對獨生子女百般呵護,故長期忽視子女獨立性、自我奮鬥精神及家庭責任觀的培養,使不少獨生子女成年後仍失去獨立個性。
一旦獨生子女在社會上受到委屈,馬上逃回家裡這個“庇護所”,正如荀子所說“人生不能無群”。當他們無法在成長過程中從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那麼他們在生活上抑或精神上都無法“斷奶”、無法“求諸己”,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
(二之一)
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