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噤聲
打開電腦,在互聯網搜索引擎輸入“性侵”二字,性侵犯相關的標題便接踵而至,怵目驚心。一番細看以後,我大致從中得出結論:受到侵犯的大多是婦女。
過去看到這類新聞,我既氣憤又無奈,亦由此養成了在街上看到可疑人士,即刻彈到幾尺之外的技能。就這樣,我平安地活了二十多年,亦打算以防患於未然的心態過下去,彷彿性侵事件始終與我的現實世界隔着一些距離。可沒想到的是,上天竟給了我一次巨大的衝擊。我在外唸書的好友遭到了性侵犯。
當性侵事件發生在我身邊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切膚之痛,這幾個月,我目睹好友深受情緒困擾,難以拾起捍衛自己的勇氣。在陪伴她的同時,亦促使我思索一個問題:受到侵害的人該如何發聲?
猶記前年,轟動網絡的吳姓藝人性侵少女的案件,該藝人在女子未明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性侵犯。後來,受害女子選擇公開揭露對方的罪證,卻被一眾網友冠以“想博取眼球”的標籤,有的人還認為她太蠢,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但其實,這是大眾習以為常的“受害者有罪論”,父權制為鞏固男性(強勢方)的主宰地位,合理化了強勢方對弱勢方的侵略,否定原本存在的性別問題。社會常會模糊施暴者行為的嚴重性,苛責受害者做了什麼“不應該”的事,譬如不該穿布料較少的衣物,不該單獨赴約等。這些規訓,亦是導致大量受害女性不敢發聲的原因之一,畢竟在傷口上撒鹽需要更多的勇氣。
在我看來,我們很難對於所有潛在的危機,都處理得面面俱到,甚至有許多性侵事件是熟人利用信任作案。如果我們想在根源上解決性暴力事件,不應是責難、規訓弱勢方,而是意識到父權制社會其中的弊端,給予受害者足夠的援助,阻止真相在被噤聲之中逝去。
司徒子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