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探討)澳門源頭考略
黃金風鈴
(散策人間)回鄉下
(二弦)白髮紅顏也能相得益彰
(斷章寫義)青少年誤入歧途的復原力
(聲色點擊)當你的對手是AI……
(杏林外史)朱元璋愛子早逝之謎
(古今亂炖)人過留名
(宇宙園丁)不應噤聲
(筆雯集)民族的沉淪食燒肉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14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青少年誤入歧途的復原力

鏏 而

青少年誤入歧途的復原力

    負向的思維模式會干擾我們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改變我們的想法可以幫助問題解決,或騰出精神和情感餘力,來因應無法解決的問題。問問自己:有什麼方法能將這個困難視為“可以學習或得到成長的經歷”?能把“自己的情緒”與“事實”分開來看嗎?如何從“我還能做什麼來改變這件事”轉換成“我可以做些什麼讓彼此好受一些”呢?

    【摘自:〈養出孩子的心理韌度/復原力〉,吳家昀,山曉心理治療所】

    在筆者從事的研究中,發覺“青少年偏差行為”和原生家庭狀況是相關的:家庭不和、缺乏照顧、心理壓抑、心理需求不被理解等,都是激發偏差問題的成因,但也有部分和際遇相關,主要是遇人不淑或是在生活當中遇到磨難。

    年紀小小就誤入歧途,作為父母自是難過痛心,然而,面對漫長的人生,年少的污點實在微不足道。我們要探討的不單單是避免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問題發生後撥亂反正,而這也是引文中提到的“復原力”,其中的關鍵不是追悔,因為已發生的事實無法改變,而是如何重建信心,改過自新。引文的作者指出,提升孩子心理韌度的原則是聚焦在可控的事情上: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情緒、想法、行為、期望、態度、價值觀。改過自新的成敗不在於父母的階層,而在於其對問題的想法和態度,例如其中一個案例,教育者輕描淡寫的告誡和鼓勵,改變了偷竊少女的人生。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人生路就如李白的《行路難》:充滿歧路,誤入歧途並不稀奇。換個角度看,早一點面對考驗,對長遠的人生來說也許是塞翁失馬,當中的福禍同樣取決於家長自身面對挫折的復原力。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