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碧成傷心色?
大致而言,唐詩中碧字既能出現在表現悲傷之情的詩句中,也能出現在歡喜之情的詩句中,看不出有什麼傾向性。但是到了宋詞中,情況發生了改變,碧字大多出現在表現傷感的句子中。例如: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晏幾道《生查子》:“歸傍碧紗窗,說與人人道:真個別離難,不似相逢好。”韓元吉《好事近》:“凝碧舊池頭,一聽管弦淒切。”姜夔《暗香》:“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吳文英《渡江雲 · 西湖清明》:“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
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我認為有五個原因:
一是碧字表現的是一種冷色調。相較於暖色調,冷色調更適合表現淒清、愁苦之情。詩詞中碧字與寒字一起出現時,大多是這種情況。
二是碧字常跟秋季景物關聯。宋玉以降,詩人們形成了表現傷秋之情的文學傳統,原本中性的“碧雲天”,跟“黃葉地”同框,便有了悲傷之情。
三是碧字跟柳葉同色。碧柳原本是一種真實的景物,可以表現喜愛之情。例如賀知章把柳樹比喻作“碧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明顯是表現春天到來時詩人的喜悅之情的。但是,柳與留諧音,容易扯上離愁別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便黯然銷魂起來。
四是碧字跟傍晚時分山嶽同色。日暮時分,人們心裏容易引起美人遲暮、他鄉羈旅之類惆悵落寞之情。
五是詞表現情感的傾向性。詞言情,所言多是惆悵、傷感之情;久而久之,碧字就被着上了傷感之色。
(二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