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雜談)蘆葦如詩
(散策人間)末戀 · 無愛合約
(二弦)“附加値”
(斷章寫義)如果青春不叛逆……
(聲色點擊)從前慢
(杏林外史)朱元璋愛子早逝之謎
(古今亂炖)因何碧成傷心色?
(一路向南)慢慢適應
(筆雯集)豈有賭徒而為神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如果青春不叛逆……

鏏 而

如果青春不叛逆……

    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尾巴,仍然唯父母命是從,沒展現出任何對立反抗的言行,可千萬別抱着孩子是來報恩的心態而感動不已。你得好好檢視家庭關係中,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沒辦法在心理上真正長大,以致一直扮演着那不被允許叛逆的乖孩子。

    【摘自:〈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們〉,陳志恆,《今周刋》,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青少年有沒有叛逆期?”坊間眾說紛紜,於是筆者在研究時特別用心做文獻探討,發現對青春期叛逆最有代表性的幾位學者艾力遜、科爾伯格、皮亞傑、阿德勒、杜威均認為叛逆期是青少年發展中的普遍現象,是身心發展的自然過程,只是表現形式和程度因人而異。幾乎所有學術流派都肯定青少年叛逆期的存在,但在研究焦點小組的討論中,卻仍有很多親職教育導師否定其存在,他們所持的觀點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認為只要家長早期教育做得好,青少年叛逆是可以避免的,甚至部分家長聲稱自己的孩子沒有叛逆期。依據上面學者的研究結論,叛逆期是青少年心智發展的一部分,家長要求孩子透過早期教育去完成青春期的認知發展,豈不是“未學行,先學走”?

    其二,認為“叛逆”是負面標籤,於是把“成人視角”轉變為“青少年視角”,嘗試把青少年的“叛逆合理化”——沒有“是”就不存在“非”。從理解青少年的角度,本人明白教育者用心良苦,然而,生活真的不存在“是非”嗎?顯然不是,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所做出來的行為需要理解和包容,但不能判斷為“正確”。文過飾非,家長過分“同理”,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確立,更會妨礙他們“社會化”的進程,一如溫室的花朵無法在自然界中茁壯成長。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