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
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有一回我被學術會議組派去接待來自紐約的特邀主講嘉賓,一位身材嬌小、溫文儒雅的台灣女教授。
會議結束後,大會在唐人街一間中菜館設宴,宴後洋人提議散步去買Bubble Tea當甜點,不知道是剛才吃的拔絲香蕉和幸運小餅乾還不夠甜,還是誤會珍珠奶茶是華人的共同鄉愁。
女教授與我有意無意地和大隊走散了,我們在市中心閒逛至夜深,沒有喝上珍珠奶茶。她啟程回紐約時,送了一盒台灣雲霧茶給我。在台灣珍奶風靡世界之時,她提醒我那些稀奇古怪的化學玩意多喝無益。
和台灣長輩相處,話題似乎總避不開品茗,湯色、氣味、掛杯、回甘、喉韻,切磋的過程,都是生活學養和清白家風的反映。珍珠奶茶,卻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
“珍珠”是指小粉圓,“波霸”是指大粉圓,珍珠奶茶風靡北美以後,外國人統稱它們為“BOBA”或“bubble”,港澳人則簡稱為“珠”或“波”。“波”又有“胸部”之意,“波霸”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港澳俚語,形容胸前偉大的女性。每當服務員問:“要不要‘加波’?”或聽到別人點“波霸奶茶”、“青蛙下蛋”,我渾身起雞皮疙瘩。
港澳社會向來以精明、不吃虧為處世真理,茶餐廳的意大利麵泡得加倍的粗,粉圓也發得極大,好讓客人覺得物超所值。台灣就學回來的朋友,經常有緬懷珍珠奶茶之嘆,它的巨量既代表了胃口,也象徵着青春的本錢,吃“珍珠”已近乎是童心的表現。
我討厭用粗吸管啜飲奶茶的吃相,也不享受粉圓在嘴巴裡撞來撞去的口感,對珍珠奶茶一向敬而遠之。因為“波霸”之名而討厭粉圓和珍珠奶茶,可見食物起一個好名字有多麼重要。
(奶茶粉圓相見歡 · 一)
卡 比